欢迎访问四川成都北大青鸟官网~
手机版
微信

微信
咨询
反馈
顶部
李强总理谈职教改革:以职普融通为桥、产教融合为基,锻造新时代大国工匠!
2025-06-04 8

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,国务院总理李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:"推进职普融通、产教融合,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",这一战略部署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。

职业教育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纽带,既是培育大国工匠的孵化器,也是驱动产业升级的新引擎。

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,唯有打破体制机制壁垒,构建深度融合的育人生态,方能实现教育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、创新链的有机衔接。


01

破界融通: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



当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轨运行的格局,造成了人才培养的"断头路"现象。课程体系互不联通、评价标准各自为政、学籍转换机制缺失,导致学生发展路径单一化。

这种僵化的教育供给模式,既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,也制约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。要破解这一困局,亟需建立弹性化的人才培养机制。

成都通过构建学分银行制度,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互选、学分互认,为学习者搭建纵向贯通、横向融通的成长通道。成都XX职业技术学校以"资源共享、课程共建、教师互动、学分互认、学籍互转"为重点,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衔接机制。

近4年有190余名学生通过职普融通路径升入优质本科院校。四川天府新区综合高级中学探索"3+4"中本衔接培养班、拔尖人才班等特色班型,实现职普学籍灵活互转。

这种双向流动机制使不同禀赋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的成长路径,德国"双元制"教育的成功经验表明,当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形成等值互认体系,既能保障学术型人才培养,又能为产业发展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。


02

产教共生:打造协同育人新范式



产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错位,是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症结。部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,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脱节,实训设备陈旧落后,导致毕业生"就业难"与企业"用工荒"并存。要破解这一矛盾,必须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命运共同体。

在成都,成都XX技术学院与华为共建全球技术服务中心,牵头组建成都现代服务业产教联盟,形成"1+2+N"校企合作机制。

学院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,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,专利成果转化12项,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经济效益超千万元。成都XX高等专科学校牵头成立西南纺织服装职教联盟,与通力电梯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,形成校企双主体、双场景育人模式。

这种"把车间建在校园,将课堂设在产线"的模式,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真实生产场景,掌握企业急需的复合型技能。实践证明,当教育供给精准对接产业需求,职业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技术进步的"助推器"。


03

生态重构:提升职业教育适应力



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,需要构建动态调整的专业设置机制。面对数字经济、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人才缺口,职业院校应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制度。

成都实施《市属高职院校专业优化调整方案》,计划三年内停办合并专业55个、改造66个、新增21个,实现专业与重点产业100%对接。

成都xx职业技术学院与成飞集团共建航空航天产教联合体,四川xx职业学院打造"政企校行"协同育人平台,这些实践使专业布局与产业图谱同频共振。

提升社会认可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层命题。成都通过设立产业教授岗位、每年投入8000万元产教融合专项资金、对聘用产业教授的院校给予最高100万元补助等政策,吸引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。

北大青鸟作为深耕IT职业教育二十余载的标杆机构,其创新的"技能+学历+就业"人才培养模式,正是对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生动诠释。

通过与华为、腾讯等头部企业共建实训基地,将企业认证标准融入教学体系,毕业生不仅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,还能考取行业权威认证,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。


04

协同创新:构建改革发展共同体



推进职教改革需要政府、学校、企业形成改革合力。成都设立市域产教联合体8个,其中成都航空航天产教联合体入选首批国家级联合体。政府通过修订《产教融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》,优化项目支持标准;院校创新"双师型"教师队伍建设,成都"双师型"教师比例达70%;企业通过参与人才培养、技术研发,实现产教深度融合。

站在新的历史方位,职业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。唯有以职普融通打破教育类型壁垒,以产教融合贯通供需两端,以机制创新激发办学活力,方能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。

当更多像北大青鸟这样的教育机构,能够精准对接产业需求,持续创新育人模式,职业教育必将在服务国家战略、促进共同富裕的征程中,书写出更加精彩的篇章,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。


END


您的姓名:
您的电话: